文章目錄
前言
在大部分日常生活及運動中都需要髖內轉活動度,包含蹲、跑、跳或投擲等。內轉發生在水平面上且動作角度小,相較於其他大角度的動作,如髖屈、髖伸等,容易被忽略。然而,若其活動度不足,很可能造成下肢三關節(髖、膝、踝)的傷害,甚至可能造成軀幹及肩膀不適。因此,本篇文章將介紹髖內轉角度量測以及相關問題。
醫療免責聲明
任何症狀因人而異,瞭解症狀的同時,也要瞭解如何可以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若您的症狀短期內惡化或是長期困擾您,建議了解症狀的同時,也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治療交給專業的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恢復的速度才會更快哦!
髖內轉正常角度
在大部分運動中,髖內轉是屬於主動動作,因此量測其主動活動度,會比被動活動度來得重要。被動活動度通常會比主動來得大,但兩者相差多出來的角度,肌肉較難出力且不易維持住。在日常活動中動作範圍仍是落在主動活動度之下,有良好的被動活動度不能代表主動活動度也正常,故直接量測主動活動度,較能反應在運動中的能力。
髖內轉角度量測方法有兩種,兩者相關性大,所以擇一量測即可。
趴姿
被量測者採趴姿且膝蓋彎曲 90 度。以脛骨與地面垂直的位置下為 0 度,請個案主動將小腿往外轉(此時髖關節做內轉),紀錄其最終角度。
髖屈 90 度下
被量測者採坐姿(髖屈 90 度)且膝蓋彎曲 90 度。以脛骨與地面垂直的位置下為 0 度,請個案主動將小腿往外轉(此時髖關節做內轉),紀錄其最終角度。
正常角度
在任一姿勢下量測主動髖內轉活動度正常值為 35 度。然而,活動度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隨著年紀越大活動度會越來越小,男性活動度會比女性小。再者,每個人對於活動度的需求都不同。因此,在解讀活動度除了看與正常值的差距之外,也應該考量個人因素、雙側對稱性以及動作需求,再判斷是否需要針對活動度做介入。
相關問題
前十字韌帶
非接觸性前十字韌帶損傷的個案中,其受傷機轉以單腳落地或變換方向最為常見,前十字韌帶可能在限制脛骨旋轉及前移時產生撕裂傷。脛骨旋轉除本身受外力影響外,也受股骨(髖關節)旋轉影響。如果下肢需要做內轉時,髖關節內轉角度不夠,就會造成過多脛骨內轉,容易使前十字韌帶受傷。先前有研究指出髖關節內轉不足與前十字韌帶受傷相關。

深蹲
在深蹲蹲下時,有些人可能會蹲到一半時就卡住,需要把腳打更開或者是用骨盆後傾代償才能蹲到想要的深度。原因是因為深蹲除需要髖屈及踝背屈角度外,還需要內轉角度,如果角度不足就只能透過代償的方式避開。
另外,內轉動作也跟向心期發力非常有關係。深蹲主要作用肌為臀大肌及股四頭肌,其他次要及輔助穩定肌群有小腿、束脊肌、核心肌群等。當蹲到最底要起身時,其實就是一個伸展–收縮循環,透過拉長主要作用肌,輸出更大的力量。以臀大肌為例,其在三個平面上的動作分別為髖伸、外展、外轉,由此可知,在離心期的最後(做髖伸前),出現髖屈、內收、內轉的動作,可以幫助臀大肌更好發力,這個現象可以在深蹲負重夠重的情況下觀察到。相關動作可以參考下面的影片。
在良好控制下,大重量深蹲時做髖屈、內收、內轉,也就是俗稱的深蹲膝蓋內夾,有助於發力。相反來看,不論是本身髖內轉活動度不足,或是過度的口語提示及使用彈力帶綁在雙腿間,迫使個案膝蓋往外抵抗造成的髖內轉不足,都可能在做大重量深蹲時出現問題,比較不好的代償是用下背肌肉代償臀大肌,導致腰部肌肉拉傷或滑脫等傷害。

跑步
在跑步時,兩隻腳會做相反的動作,後腳負責推蹬而前腳會往前抬準備踩下一步,如此就會讓身體產生旋轉。當跑步速度越快時,下肢造成的旋轉就會越大,為了增快跑步速度以及減少能量損失,我們就需要用上半身、軀幹及髖往身體中線用力做抗旋轉。
前腳往前抬時,髖除做屈曲外,也需要做內收及內轉的動作,如此去抗旋轉且使得每一步踩的軌跡可以接近一直線,提升跑步效率。如果內轉角度不足,可能會使髖關節不舒服且讓跑步表現下降,或是會由其他關節來做代償,可能造成腰椎、胸椎、肩關節不適。

投擲
以棒球為例,在一開始準備投球時的後腳單腳支撐,到最後投出球後的前腳單腳支撐,髖關節都需要做出內轉。如果角度不足,近至髖關節、軀幹,遠至肩及肘關節都可能出現問題。整體旋轉的不連續性,也會造成下肢力量沒有辦法有效率傳遞到球上,使得投球表現下降。

結語
髖內轉角度在許多動作下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卻常被忽略。建議在基本評估內加入髖內轉角度測試,以增進運動表現及避免傷害。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 Moofin_pt 並將此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