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前言
走路與跑步時都需要雙腳推蹬的力氣幫助我們向前移動,但有時如果在快速衝刺或是跳躍的動作產生時,腳底受到一個較大的壓力,就可能造成中足的關節骨折或是錯位,使得腳的前端在走路時一直感覺到疼痛。透過本篇文章我們將介紹常見的一種中足損傷「附蹠關節受傷(Lisfranc injury)」。
醫療免責聲明
任何症狀因人而異,瞭解症狀的同時,也要瞭解如何可以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若您的症狀短期內惡化或是長期困擾您,建議了解症狀的同時,也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治療交給專業的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恢復的速度才會更快哦!
附蹠關節介紹
腳底可以簡單分做三個部份,分別是前中後足,附蹠關節就位於所謂中足的部分,主要是蹠骨的基部與楔狀骨(cuniform)與骰狀骨(cuboid)相接的地方,骨頭相接的部份有附蹠關節韌帶連接,使這部份的強度足夠維持足弓高度,吸收體重產生的衝擊力。
附蹠關節受傷
附蹠關節的發生率不高,但由於受傷的位置較不容易判斷,許多個案在尋求醫療協助的過程當中時常難以將附蹠關節受傷的情況診斷出來,因此,在就醫時能夠有效的描述自己疼痛的狀況,將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更精確的判斷可能的受傷情形。
造成受傷的原因
外力撞擊
附蹠關節受傷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中足部份受到重物直接擠壓,或是在踮腳情況下身體承受了快速的重量,使得關節產生錯位或是韌帶受傷的情形。
常見原因像是:
- 車禍
- 從高處落下
- 滑倒
中足扭轉
另一種可能受傷機制則是在前足固定的情況下,中足與後足快速轉向,使得附蹠關節受到強烈扭轉的力量,就可能導致關節骨折或是韌帶受傷。
常見原因像是:
- 快速變向(如足球過人、籃球切入)
- 踩到凹凸不平的地面,在像是踮腳的動作下扭到
症狀
若是附蹠關節受傷,可能會觀察到以下現象:
- 持續疼痛
- 腳部腫脹
- 腳背、腳底瘀血(比較:外踝扭傷會在腳踝側面瘀血)
- 雙腳比較,在腳背有明顯不同的凹凸處
- 無法站立、行走、踮腳(只要感覺體重壓上去時疼痛加劇,就須尋求醫療協助)
診斷
若是附蹠關節受傷,大多情況會從問診過程當中開始懷疑,再來會執行一些理學檢查,最後會透過影像檢查確認。
如果是有脫位的情況,在影像上面會看到某兩個蹠骨的距離變遠。如果要進一步針對軟組織(如:韌帶)進行檢查,可以使用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的方式拍攝影像,看骨頭與骨頭之間連接的韌帶是否有撕裂的情形。
治療
治療的方式會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而定,較輕微的附蹠關節受傷,可能只有韌帶撕裂,就可以仿照一般軟組織受傷的處理原則,並且透過拐杖的使用,減少受傷腳承重的時間。
受傷程度嚴重者,可能會需要到醫療院所進行固定,如果影像照出來發現骨頭有碎裂,則需要進行手術將裂開的骨頭進行內固定,詳細治療情況將由醫生進行判斷。
附蹠關節受傷可透過適當的治療痊癒,但需要注意日後發展成慢性疼痛或是關節炎。
結語
附蹠關節受傷雖然不常見,但也因此容易被忽略,若是受傷時有類似上述的機制發生,須主動告知醫療人員,以做出最佳的處理方式。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 Moofin_pt 並將此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