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前言
如果我們使用大重量或是做太多下快要超過負荷時,我們會在某個點停很久,不容易把動作完成或甚至會直接沒力,停頓的位置即為黏滯點。克服黏滯點是提升肌力的重要目標之一;動作間刻意避開黏滯點可以讓動作難度變簡單,達成特殊的訓練目的。本篇文章將介紹什麼是黏滯點以及背後機制。
醫療免責聲明
任何症狀因人而異,瞭解症狀的同時,也要瞭解如何可以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若您的症狀短期內惡化或是長期困擾您,建議了解症狀的同時,也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治療交給專業的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恢復的速度才會更快哦!
什麼是黏滯點?
在舉起重量時,感到動作難度急遽上升或者是動作失敗的點,稱為黏滯點(sticking point)。黏滯點是我們能否完成整個動作行程的關鍵點,只要過這個點,基本上就等於能夠完成動作,通常會在重量或者是次數快要或已經超過負荷時出現,而每個人出現黏滯點的位置可能都不同。

背後機制
基礎力學
以單關節動作為例,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槓桿,受力矩(力量乘上力臂)作用影響動作,肌肉對關節產生的力矩為內在力矩;阻力對關節產生的力矩為外在力矩。
內在力矩中,肌肉活化程度將決定力量而肌肉與關節間的力臂會因動作角度及個體而異。
外在力矩中,主要是由動作角度影響力臂,即使是使用同樣重量,仍會在整個動作行程中對關節造成不同力矩。
以基礎力學角度來看,力矩作用非常複雜,更不用說還要套用到多關節動作上。由此可知,在同個動作中,不論是同一個人(使用不同阻力)或者是不同人,每次出現動作黏滯點的位置都可能是不同點。
張力–長度關係
肌肉處在不同長度時,肌節鍵結強度會不一樣,在最佳長度下,肌肉能夠主動收縮產生最大的力,過短或過長都會使肌肉不好出力。當主要動作肌在動作過程中處在不好出力的位置時,就可能會出現黏滯點,其會受個體以及執行動作方式而不同。
力量–速度關係
用不同速度執行動作時,會影響肌肉可以產生的力量。動作失敗的關鍵通常是向心收縮期,因此我們以向心收縮為例,越快速收縮會越不利於肌肉出力,原因是因為肌節沒有時間做很好的鍵結,可見在整個動作過程中的速度變化將會影響黏滯點出現的位置。
伸展–收縮循環
在動作的離心期快速接向心期時,肌肉會經歷一個伸展–收縮循環,透過釋放儲存於肌腱及筋膜的彈性位能以及牽張反射,使肌肉比起單純主動收縮可以出更多力,而這個額外力量將會隨著向心期進行而慢慢減少,如果主動收縮力量不夠,就可能產生動作黏滯點。
個人能力
根據個人能力不同,也可能使動作黏滯點改變,包含最大肌力、身體承重能力、力量輸出功率、當下肌肉徵召以及各肌肉群發達程度都可能是影響因子。
結語
黏滯點並非由單一因素所致。如果想要突破動作黏滯點並追求更好的表現便需要分析各種不同因素,依照每個人的條件及狀況調整訓練內容以及動作技巧。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 Moofin_pt 並將此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