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解剖
手肘韌帶由為兩大類群組合而成,分別為內側副韌帶及外側副韌帶。當手肘外側副韌帶損傷時,就會產生手肘後外側不穩定(posterolateral instability),若有這類型的狀況,有可能就會在做一些健身訓練或過肩運動時產生不適。

外側副韌帶共有三條:外側尺骨副韌帶、環狀韌帶及橈側副韌帶。
其中,外側尺骨副韌帶是主要負責手肘後外側穩定的重要韌帶,其功能為防止橈骨頭往後外側跑,大部分手肘外側傷害會使這條韌帶產生撕裂,再伴隨其餘兩條韌帶損傷或骨頭位移。
受傷機轉
造成手肘外側韌帶損傷的機轉為跌倒時手撐到地板。當手撐地板時,手肘會做出輕微屈曲、外展及旋後,這些動作會使橈骨頭往後外側撞擊外側尺骨副韌帶,使其撕裂損傷。隨著衝擊力越大就會伴隨其餘外側副韌帶損傷及骨頭位移。
然而,不一定每個人手撐地板受傷時都傷到手肘外側,也有可能使腕骨或橈骨骨折,此時就建議儘速尋求醫療協助。

受傷分級
第一級
- 外側尺骨副韌帶撕裂,可能有橈側副韌帶及後外側關節囊撕裂。
- 可能有輕微後外側橈骨半脫位
第二級
- 外側韌帶皆撕裂,伴隨前後側關節囊撕裂
- 明顯後外側橈骨半脫位,可能伴隨尺骨半脫位
第三級
- 內側韌帶也跟著撕裂
- 橈骨與尺骨(整個手肘)皆脫位
固定方式與建議
若是輕微損傷,沒有明顯半脫位,通常會先嘗試保守治療。保守治療會先將手肘固定在完全旋前及屈曲 80-90 度持續 4-6 週,並給予適當關節運動及肌力訓練防止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
若是嚴重損傷有明顯半脫位或脫位,或者是輕微損傷嘗試保守治療後效果不佳,就會考慮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會使用夾板或石膏固定 1-2 週,再換成使用手肘支架至術後 8-12 週,期間中可持續練習主動關節運動,以防止因固定所致的關節攣縮,術後 8 週後再加入肌力訓練,預計會在 4-6 個月後恢復原本日常活動的能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 Moofin_pt 並將此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