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前言
近年來,市面上隨手都可買到按摩槍、滾筒及按摩球,使得自我放鬆的風氣越來越盛行。然而,要正確處理痠痛並非盲目按壓自己感到不適的區域就好,因為大部分肌肉造成的疼痛都不會在局部,而會傳遞到遠端或近端,其中又以遠端最為常見,這種疼痛便是俗稱的轉移痛。如果只針對痠痛按壓,可能會越按越不舒服,不但沒有處理到問題點反造成按壓處損傷。造成轉移痛的根本主因是位於肌肉中的激痛點,直接對其做放鬆才是較有效的方法。本篇文章將介紹什麼是激痛點以及其可能的成因。
醫療免責聲明
任何症狀因人而異,瞭解症狀的同時,也要瞭解如何可以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若您的症狀短期內惡化或是長期困擾您,建議了解症狀的同時,也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治療交給專業的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恢復的速度才會更快哦!
激痛點(Trigger point)簡介
一塊肌肉是由許多條肌束組成,且由運動神經支配。激痛點可能出現在肌肉中的一小區纖維中,通常會位於運動終板(運動神經進入肌肉處)附近。因為該區肌肉纖維持續保持收縮無法放鬆而形成激痛點,讓局部肌束張力上升。後續引起的化學反應會造成痛覺敏感,針對激痛點輕輕做按壓就會造成劇烈疼痛,較嚴重的激痛點則會引發傳導痛。觸診時,在有激痛點的地方可觸摸到小結節以及一整條像吉他弦般的緊繃肌束,有時可能還會造成肌肉局部收縮反應(Local twitch response),此時肉眼及可見肌肉產生跳動。
激痛點分類
活動性(Active)激痛點 vs 潛伏性(Latent)激痛點
幾乎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發現潛伏性激痛點,但一般人不會意識到其存在。因為潛伏性激痛點並不會產生明顯疼痛,只會稍微限制到肌肉的延展性,在日常活動或運動中不太容易被察覺,通常是在被觸診時才會被發現。經由肌肉反覆收縮、天氣冷或代償等等之原因,可能發展為活動性激痛點,此時肌肉的延展性將明顯的被限制,且個案會察覺到其造成的疼痛。由此可知,當個案主動抱怨有痠痛或甚至轉移痛時,都屬於活動性激痛點。
中央性(Central)激痛點 vs 附著性(Attachment)激痛點
肌肉中的某區纖維持續保持收縮所產生的激痛點屬於中央性激痛點,其會使整條肌肉束的張力上升,把兩端肌腱往中央性激痛點拉,此時就可能在肌腱處形成附著性激痛點,後續可能會造成的症狀如常見的阿基里斯腱撕裂、鵝掌肌腱炎或跳躍膝等肌腱損傷。以激痛點的概念,有附著性激痛點必定有中央性激痛點,因此在治療時會優先針對中央性激痛點做處置。
主要性激痛點 vs 衛星性激痛點
激痛點所引發的轉移痛可能誘發衛星性激痛點,此時將主要性激痛點去活化,同時也能將其衛星性激痛點去活化。例如後上鋸肌容易誘發闊背肌的激痛點,而闊背肌又可能誘發豎脊肌、三頭肌及尺側屈腕長肌的激痛點。
可以透過常見的主要及衛星性激痛點的配對更快解決痠痛的情況。然而,激痛點的交互作用其實還是相對複雜,有時候較難區分哪個是主要性激痛點,還是需要搭配其他的評估一起擬訂治療方向。
可能成因
能量危機
肌肉是靠鈣離子及 ATP 的交互作用來收縮及放鬆。當運動神經元傳訊到肌肉後,鈣離子從肌漿網釋出,使肌凝蛋白與肌動蛋白結合且進行收縮。收縮完畢後必須要有 ATP 才能使肌凝蛋白及肌動蛋白分開且把鈣離子主動運輸回肌漿網內,使肌肉放鬆。若是缺乏 ATP,肌肉便無法順利舒張,持續收縮之下可能形成激痛點且造成疼痛及動作限制,稱為能量危機。

肌梭假說
肌梭是身體內重要的本體感覺受器,負責感受肌肉長度及伸長速度,若是肌肉被拉太長或者太快速伸長,肌梭會發出強烈訊號,產生牽張反射,傳訊至動作神經元使肌肉收縮。平時肌梭都會發出一些訊號來讓身體感受到肌肉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並藉此調控肌肉張力,而大腦會下行抑制訊號,使身體張力不會太強。然而,如果某些肌梭的訊號異常,會造成部分肌纖維張力過強,就可能產生激痛點。倘若是大腦的下行抑制訊號受阻,使整個區域的肌梭訊號過強,便會出現單個或數個肌肉群張力過大的情況。這個情況常見於中風或特定腦區損傷的個案。
結語
每個人身體上都存有激痛點,經過運動或日常活動可能會將其活化,產生不適及痠痛。面對痠痛不能只是按壓痛點,必須找到相對應之激痛點,針對問題源頭處理,才能有較好的效果,順利復原。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 Moofin_pt 並將此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