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ory-navicular-cover

副舟狀骨症候群|腳踝內側多一塊骨頭該怎麼辦?

作者 AllenPhysio

前言

有些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腳踝內側比較突出,有時並不是扁平足,而是比別人多一塊骨頭 —— 副舟狀骨。這塊骨頭常常被忽略,因為只要沒有造成疼痛,一般人都不會特別去觀察自己腳踝的外觀。然而,當副舟狀骨引起的問題變得嚴重,疼痛產生之後就會變成一個非常惱人的存在。特別是日常活動中最需要的行走動作,在發炎時,每走一步都可能產生不適。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副舟狀骨、可能引起的症狀以及產生疼痛需要做的處置。

醫療免責聲明

任何症狀因人而異,瞭解症狀的同時,也要瞭解如何可以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若您的症狀短期內惡化或是長期困擾您,建議了解症狀的同時,也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治療交給專業的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恢復的速度才會更快哦!

副舟狀骨類型

副舟狀骨分為三種類型
副舟狀骨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型

第一型副舟狀骨約占全部副舟狀骨的 30%,並不與舟狀骨連接,而是以種子骨的形式埋在脛後肌遠端肌腱中,體積在 2-3mm 上下。通常不太有症狀,若有症狀也很容易因保守治療而緩解,預後佳。

第二型

第二型副舟狀骨約占全部副舟狀骨的 50%~60%,與舟狀骨間是以纖維軟骨連接,體積在12mm上下,易受外力或反覆的動作導致中間的纖維軟骨受損而產生疼痛。

第三型

第三型副舟狀骨約占全部副舟狀骨的 10%~20%,與舟狀骨融合,形成一個相對大顆的骨頭,行走時容易因為反覆與鞋子摩擦而產生疼痛。

可能疼痛原因

脛後肌腱病變

第二、三型副舟狀骨是造成脛後肌腱病變的危險因子,也可能因此產生功能性扁平足。因爲脛後肌的肌肉接點會改成接在較近端的副舟狀骨上而非舟狀骨上,讓肌肉的力臂縮短而較難在矢狀面(蹠屈/背屈)上出力,可能造成脛後肌腱壓力過大,產生病變。當我們從前往後看(前側觀),可以觀察到突起的副舟狀骨會讓脛後肌的肌腱被拉得較長,也會使肌腱受的壓力變大,容易病變。

副舟狀骨位於較近端,使肌肉力臂變小
副舟狀骨位於較近端,使肌肉力臂變小

骨突摩擦

常見在第三型副舟狀骨中。副舟狀骨會讓腳踝內側變比較突出,較容易和鞋子間產生摩擦。如果同時又有扁平足,整個腳都更加的往內側偏移,就會使狀況更糟。在急性發炎期要盡量避免再穿完整包覆腳掌的鞋子以免使疼痛加劇。

副舟狀骨加上扁平足,會使肌腱及骨頭受更大的壓力
前側觀|副舟狀骨加上扁平足,會使肌腱及骨頭受更大的壓力

纖維軟骨受損

第二型副舟狀骨是以纖維軟骨連接舟狀骨,相較於其他兩型,比較容易產生損傷。當脛後肌收縮時,可能造成骨頭之間的剪力。若從事長時間高反覆性的運動,如馬拉松、三鐵等,就可能因爲肌肉反覆性收縮造成纖維軟骨受損。另外,也有可能因爲一次性的創傷而導致纖維軟骨受傷,如腳踝扭傷就有可能使得纖維軟骨產生損傷,導致疼痛感同時發生在內外兩側。然而,內側疼痛也有可能是副舟狀骨或舟狀骨產生骨折,需要進一步判斷

保守治療

儀器治療

在發炎期時,可以透過一些儀器治療來減緩疼痛及促進組織修復增生,如經皮電刺激(TENS)、超音波、雷射等。在受傷初期善用儀器可以加速整個復原的過程,緩解疼痛後再做進一步的處置以重建功能及預防再受傷。

足弓穩定訓練

副舟狀骨是脛後肌病變的危險因子,可能因而發展成扁平足。而扁平足也可能會讓副舟狀骨造成的症狀加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可以訓練脛後肌及加強足底的穩定度來改善症狀。

足底肌肉構造圖
足底肌肉構造圖

鞋墊

我們可以針對突出的副舟狀骨來設計墊片,以減少骨頭及皮膚跟鞋底摩擦。再者,若是有伴隨扁平足,也能使用評估後製成的鞋墊來矯正扁平足,使得副舟狀骨的症狀不會繼續惡化。

小結

  • 第一型副舟狀骨不易產生症狀,即使不幸產生疼痛,經過保守治療通常會順利緩解。
  • 第二型副舟狀骨易產生纖維軟骨受損或脛後肌腱病變,同時也可能伴隨著扁平足,常會造成疼痛。
  • 第三型副舟狀骨常因內側骨突與鞋子摩擦而造成疼痛,也可能伴隨脛後肌腱病變及扁平足的問題。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在 instagram 上追蹤 Moofin_pt 並將此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閱讀更多文章

醫療免責聲明

任何症狀因人而異,瞭解症狀的同時,也要瞭解如何尋求正確的醫療管道,若您的症狀短期內惡化或是長期困擾您,建議了解症狀的同時,也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療管道,治療交給專業的醫師或是物理治療師,恢復的速度才會更快哦!

Copyright @2023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azoPhysio